1987 年,春保鎢鋼首度進入中國大陸,不僅躍居亞洲第一,總裁廖萬隆本人也贏得「中國鎢鋼大王」的封號。如今,他再度重回故鄉,透過來料再加工,希望能為國內鎢鋼產業,貢獻一份心力。他建議應成立一個「招商小組」,決策中心可以提升到院長或部長層級,透過快速窗口的投資管道,讓廠商可以獲得更快速、更禮遇的對待。

撰文/ 董珮真

有了這座工廠,我們可以做到 24 小時之內交貨!」手裡拿著剛剛製成的鎢鋼產品,春保鎢鋼集團總裁廖萬隆相當滿意的表示。

這座位於五股工業區的廠房,原本已經廢棄停工,目前已由春保鎢鋼接手,而逐漸出現契機。在廖萬隆的指揮之下,短短 2 個月之內,已迅速恢復生氣。占地上千坪的整潔工廠內,十幾台大型機台早已就地定位,生產線也已開始運作,專門生產高階鎢鋼,提供台灣中、下游廠商所需的各種物料成品,更重要的是,因為這座工廠,春保鎢鋼便可以在 24 小時之內,把產品送到客戶手裡。


中國鎢鋼大王 返鄉為國內鎢鋼產業貢獻心力


春保鎢鋼的回流,可說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指標企業。談起這股「台商回流」的趨勢,廖萬隆感觸良深。

30 幾年前,廖萬隆在台灣一手創立了春保鎢鋼,從一台機器白手起家,辛勤打拚,專門生產碳化鎢(硬質合金)製品,逐步使春保鎢鋼奠定基礎,終於占有國內六成以上市場,成功建立起台灣的「鎢鋼王國」,聲名也遠揚海內外,許多產品還銷到日本等國。他本人更於 1983 年當選中華民國第 6 屆創業楷模。

1987 年,春保鎢鋼首度進入中國大陸。因為鎢鋼是工業的牙齒,也是發達工業國家最重要的基礎工業材料。廖萬隆深知,全世界的鎢品原料,大都來自中國大陸內地的鎢礦產地,鎢產量約占全球的七成以上,位居全球第一。因此,當時他下定決心,先進入廈門,在杏林買下上百畝土地,就近取得豐富的鎢礦資源,開始建立鎢鋼生產基地。

搭上了對岸改革開放的良好時機,廖萬隆在全世界最大的鎢礦產地:中國贛南與江南一帶,逐步建立了一個整合上、中、下游產業鏈的龐大鎢鋼王國,年產量已達上千噸,不僅躍居亞洲第一,他本人也贏得了「中國鎢鋼大王」的封號。如今,他再度重回故鄉,透過來料再加工,希望能為國內鎢鋼產業,貢獻一份心力。

目前春保鎢鋼在兩岸分別擁有 8 座工廠,聘用員工將近 1 萬人,現在仍持續投資之中。春保鎢鋼目前已在鎢鋼產業中站穩腳步。從仲鎢酸銨到碳化鎢,從硬質合金到各種精密模具,已經實現了產業的縱向一體化,年產量約佔全中國大陸的四成以上,集團總產值達數百億元,已躋身成為世界第三大鎢鋼集團。未來 2 、 3 年,春保鎢鋼還將迎接中國大陸內需市場的成長期,預計年產量將提升至 2,000 噸。

廖八條豐富的經營哲學 耕耘中國大陸有成


廖萬隆強調,台商投資一定要親力而為!唯有自己盯著做,事業才能成功。他自己當年離鄉背井,「拋妻棄子」,把妻小都留在台灣,一個人遠赴異地,從零開始,胼手胝足,才能得到今日的成績。他笑稱自己:「一年 365 天有 300 天以上是待在大陸!」而且,他還隨身帶著筆記本,把碰到的各種難題與各種解決方案都寫在裡面,有妙點子也有土方法,更累積出他豐富的經營哲學。

廖萬隆在台商圈最廣為流傳的「廖八條」,堅持「本人」經營還只是其一,他曾經將中國大陸經營的成功經驗歸納為:本人、本業、本錢、本事的「四本原則」,與不強出頭、不強求、不觸及敏感的「三不準則」,以及謙卑、感恩的處世態度「一共識」。

他感嘆說,企業經營,不外乎是技術、資金、加上原料,以及人才,而在中國大陸經營企業,還得再加上人際關係。尤其是必須視不同的人脈,採取不同的策略,儘量低調溝通,最重要的是以「人和」為目的。其實他本人在中國大陸向來行事低調,從不參與任何政治活動,但他相當關心台商的權益,曾經擔任過廈門外商投資企業協會與天津台商投資企業協會的副會長。



台商投資大陸如同叢林作戰 應設退場機制


到中國大陸投資,並非事事順遂,在廖萬隆眼中,台商在中國大陸經營企業,就如同在叢林中打仗一般,處處是險惡環境;台商面對的往往是洪水猛獸,隨時都得備戰迎敵。

他曾經碰過對岸官方不合理的刁難;也曾碰過員工半夜開著卡車來偷貨;此外,像是租金租得比當地人貴、自己辛苦培養的員工,跑出去創業跟你打對台、甚至是台商自己人欺負台商 ?? ,類似的突發狀況與危機不勝枚舉。

然而,台商的悲哀在於,在當地做生意往往赤手空拳、孤立無援,既沒有任何的保障,更沒有相關的支持,不僅在投資過程中,都得繳出不少學費,有時候還要受到自己的政府打壓,真可說是情何以堪!

而據他分析,早期的中國大陸或許賺錢容易,但目前的投資環境已大不如前,加上經營成本節節上升,還有數不清的陷阱與圈套。而目前在中國大陸的台商大多為中、小企業,資源普遍不足,「中國大陸的宏觀調控在短期內仍不會停手,而在中國大陸的產業,現正進行激烈的汰弱留強競賽!」

目前常駐中國大陸的台商及眷屬估計約有 150 萬人,但真正能在中國大陸經營事業成功的台商,卻只有二、三成。因此他建議要西進之前,一定要具有風險意識,而且要設有「退場機制」,讓無法生存的台商得以全身而退。



技術密集產業最適合回流 活化並強化原有優勢


廖萬隆認為,政府應建立更適合產業投資的環境,讓廠商樂於回流,他更希望,兩岸三通的速度能夠加快,才能讓佈局兩岸的廠商,得以運籌帷幄,進軍全球。台灣也沒有必要再像「鬥雞」一樣,或頻頻「草螟弄雞公」,造成國內紛擾、甚至以鄰為壑;而應該積極與周邊國家或組織廣結善緣,透過「互利互惠」的原則,讓台商可以把佈局施展得更遠。

他認為在全球化的戰略原則下,台商赴大陸投資的最主要目的,無非是為了提升企業的營收與獲利。因此,一個穩定的經營環境是首要之務,沒有第二條路可以走!而台灣應朝向富強康樂的社會來努力,所以政府應努力提升國內的內需市場,從產業升級與產業轉型,來提升產業的競爭力。

台商回流,以「技術密集產業」最為適合,以春保鎢鋼為例,就持續不斷從歐洲和日本引進先進的技術,每一種產品都經過百分之百的高壓燒結處理,不僅擁有高品質以及交貨期保證,更提供具有競爭力的價格,因此才能贏得世界各地客戶的好評。

而台灣未來的產業轉型,應以研發、軟體與高科技等方面來發展,盡可能活化與深化原來擁有的優勢;而台灣的企業基地,應做為營運中心,指揮位於各國的生產作業,才不至於讓台灣累積 3 、 40 年的寶貴基礎白白流失。



提出中、長期經濟發展計畫與 更有利的優惠措施


想吸引台商回流,必須提出更多有利的優惠條件與獎勵措施。廖萬隆不諱言,他這次回來投資,並沒有得到政策面的任何輔助,反倒是還有一些阻力。他建議政府,應該成立一個「招商小組」,決策中心可以提升到院長或部長層級,透過快速窗口的投資管道,讓廠商可以獲得更快速、更禮遇的對待。

同時他也建議政府,應提出 3 至 5 年以上的中、長期經濟發展計畫,讓廠商可以做為規劃依歸,「畢竟企業若要回來投資,絕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的是中、長期的發展方向」;而且,還應該透過「產業聚落」的方式,將幾處重點工業園區培植起來,並透過指標性的廠商來帶頭,吸引更多的廠商回來投資。

此外,不僅該活化廢棄的工業區,大幅降低土地租金、還須從賦稅方面來著手,例如台商回台灣設置的來料再加工廠及相關下游廠商,就不應再被課以 5% 至 10% 的稅額。

為了促進海峽兩岸的經濟文化交流,兩年前,廖萬隆還倡導成立了「中華兩岸文化經濟協會」,目前該協會已吸引 2,000 多位台商參加,由廖萬隆擔任該協會理事長,希望扮演兩岸之間的溝通橋樑。該協會曾發表「台商宣言」,提出 12 點訴求,包括加速大三通的規劃與執行;盡快與對岸達成清算機制協議,鼓勵銀行服務業廣赴中國大陸發展;開放中國大陸觀光客來台旅遊、開放陸資在台置產、投資股市及其在台設置分支機構等;建立有關中國大陸台商的貸款基金。

全面開放中國大陸台商製造半成品、成品回銷台灣,並給予稅負優惠 ;取消上市櫃公司轉投資中國大陸的層層限制等。他也曾要求立法院制定台商版的「兩岸關係條例修訂版」,希望能積極推動互惠雙贏的兩岸經貿政策,並促成簽訂台商投資保障協定,以確保台商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