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1日 ,廖萬隆參與行政院客委會主辦的一場會談,當天很多客家耆老和大學教授均出席討論,廖萬隆除了肯定並讚揚客委會近年來推動客語及文化傳承與發揚之成效外,同時還允諾今後在推行重要議案時,若有需要部會間的協調,他絕對義不容辭,透過黨政的交流平臺協助順利推動;由此可看出廖萬隆對客家文化的發揚,努力用心就和他打拼事業的精神一樣。
事實上,廖萬隆對客家文化的深耕與發揚,不僅僅在台灣,還擴及到對岸的廈門,他一直希望將台灣與廈門打造成「客家之橋」。廖萬隆認為,廈門與台灣只有一海之隔,具備地緣、血緣、文緣、商緣、法緣的優勢,地理上處於台灣和閩、 粵、贛大陸主要客家地區的中間區域,是溝通兩岸客家親情,構築兩岸客家交流平臺的理想城市。
廖萬隆籌劃中的「客家之橋」理想藍圖,包括三大項規劃:
一、建立「海峽兩岸客家交流中心」
早在2007年廖萬隆即提出在翔安溪尾客家村建立「客家交流中心」。由於翔安溪尾客家村已被廈門市政府規劃為文教區,該專案符合此條件,該中心將包括一座四星級的「客家民俗特色酒店」、「客家文化民俗館」、「客家美食步行街」、「客家名人堂」、「客家學院」等,使來往於兩岸和海外回歸的客家人有個屬於自己的家,同時把周邊客家地區的文化景點聯結起來。
這些文化景點包括:永定土樓、連城客家古民居、古雕版印刷基地—四堡、甯化客家祖地、汀州客家母親河、泰甯大金湖連成一線,不僅能使一個高度集中的客家瑰寶炫目於世,同時也對海內外客家人回大陸投資興業形成巨大的精神鼓舞。
二、規劃創設「客屬產業園區」
將在同安或翔安規劃「客屬產業園區」,因為這是最理想的地點。這個園區將集合市場法則、比較利益以及產業的特質,給與各種投資優惠政策,吸引更多海外客屬企業家回大陸投資,同時整合國際經濟資源,成為海外客屬企業投資中國,進行科技、研發與管理的平臺。
三、鼓勵創辦「客家學院」
經濟建設需要人才,而客家學院培養的客屬優秀子弟進入客屬企業,將可大大促進企業的發展。當時的廈門市委書記是現任國家發改委員何立峰對廖萬隆爭取第一屆客家論壇在廈門舉行,深受感動。
促進兩岸客家鄉親交流 貢獻良多
除了提出「客家之橋」構想和每年的「客家演藝文化節」之外,2010年5月,福建省長黃小晶率領一個三千多人的團體訪問台灣,廖萬隆所領導的「中華兩岸文化經濟協會」就與閩西客家聯誼會、福建客家土樓藝術團等單位聯合在台北舉辦一場盛大的「土樓神韵」表演,讓兩岸客家鄉親共賞客家土樓文化的風華。
從以上廖萬隆對客家文化、商業、經濟方面提出獨到且完整的構想,可看出他對客家文化語言的交流和保存盡最大力量,因為他就和眾多的客籍企業家一樣,希望客家勤儉樸實的文化有天能發揚光大,彰顯身為客家子弟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