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兩岸最關切的ECFA簽署問題,我出身在以農業為生的農業縣-雲林縣,仔細傾聽台灣農民的心聲,我發現有幾個問題確實是當前農業部門應該要有具體的對策。

一、台灣農業技術移植中國大陸,台灣農民怎麼辦?

二十年前,我在大陸設廠做生意,幾乎都還看不到台灣水果。十年前,中國大陸內地開始大量移植台灣的農業人才,尤其2000第一次政黨輪替,當時從省農會退休的官員,以及農業單位的技術人才,大量移植了台灣的農業技術。現在,從福建、廣東到江蘇、浙江、從廈門、東莞到上海、北京、天津、大連,到處都可以吃到、買到和台灣品質一模一樣的水果。「屏東黑珍珠」、「玉荷包」…這些台灣極品的水果,種植技術都被學走了,台灣農民怎麼辦?

二、政府能不能有效掌握台灣農業的現況?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農業普查的最新資料(2005年),台灣地區農戶數721,418戶,農戶人口數323萬人。從人力資源調查的數據是:93年台灣地區農業就業人口數為64萬人,占總就業人口數之6.6%。農委會竟然找不到最新的資料和農業問題的探討,ECFA簽訂在即,任憑在野黨危言聳聽,以「簽了ECFA,連田都沒得種」、「二十八萬農民失業」等問題挑戰ECFA,卻不見行政部門拿出台灣農業轉型、提升台灣農業價值的任何因應對策。

三、如何讓農民安心,不會恐懼開放大陸農產品產生的衝擊?

由於台灣的農產品產地價格遠遠高於中國大陸,ECFA談判內容中,農民最擔心的是會不會開放目前管制的830項農產品。雖然,農委會在新聞資料中公布目前我國開放自中國大陸進口的農產品共1,415項,其中479項係89年5月20日之前由前國民黨政府所開放,89年5月20日至97年5月19日民進黨執政8年期間共開放了936項農產品。但是,936項開放是為了執行WTO談判的結果,台灣農民擔心的是,政府如何保障他們的生計?如果830項農產品被迫開放,政府部門是否有因應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