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撤軍表面是軍事問題實質是政治問題

  沉寂了一段時間的「金門撤軍論」,昨日又泛起。昨日下午,國民黨召開例常中常會。中常委、台商廖萬隆在會中提建議,為謀求;兩岸和平,馬政府在要求大陸撤除飛彈的同時,也應當從大膽、二膽島撤軍,兩岸互相釋放善意,開啟兩岸軍事談判。以國民黨主席身分主持中常會的馬英九即指出,兩岸關係雖已改善、和解,但開啟軍事談判的時機未到。因此仍有必要維持基本的防衛與部署,安定民心。

  「金門撤軍」,本來是民進黨的訴求。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曾經是民進黨主席的施明德首先提出「金門撤軍」的訴求,到後來陳水扁在「總統」任上,也曾提過「金門撤軍」。但是,卻遇到國民黨政治人物的強烈反對,其中尤以軍委「主委」丁守中、林鬱芳等為甚。不過,也有藍軍成員為自身利益出發,也提出「金門撤軍論」,那就是新黨藉的金門縣長李炷烽,提出「金門撤軍」後建立「廈金特區」並建設「廈金大橋」,作為實施「一國兩制」的試驗區。但此議仍受到同一陣營人士反對,甚至同屬泛藍陣營(國民黨籍)的連江縣(馬祖島)長曹爾忠,也反對「金門撤軍」。

  今次同屬藍軍的廖萬隆重提「金門撤軍論」,同樣是從經濟角度考慮問題。因為他所投資的企業——春保鎢鋼集團,就在金門對岸的廈門市杏林區。他也是從自己的企業安全著眼,提出「金門撤軍論」。

  馬英九一直堅持反對「金門撤軍」。在野時他反對「金門撤軍」,是擔心撤軍後金門前線防衛薄弱,不利於台灣地區的安全。而昨日他反對「金門撤軍」,則是作為拖延進行兩岸軍事談判的藉口。

  但馬英九可說是「錯有錯著」。雖然他的動機是希望能拖延兩岸軍事談判,但卻又在客觀上抵制了「劃峽而治」而形成「兩個中國」的問題。

  實際上,從兩岸政治軍事對峙的歷史來看,金門,馬祖等島嶼是台灣地區與祖國大陸緊密連繫的「臍帶」。這是因為,當年清廷割讓台灣地區的「馬關條約」是並不包括金門與馬祖諸島在內的,故《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也只是聲明日本應將台灣及澎湖列島歸還中國。而彭明敏,史明,黃昭堂等「台獨」份子在拋出「台灣不屬於中國」,「台灣地位未定論」等「台獨」謬論時,也是並未將金門,馬祖列入「台灣獨立建國」的範疇之內,相反還鼓吹為了促成「台灣獨立建國」,應將包括金門,馬祖等島嶼在內的「福建省」「歸還中國」。

  而美國人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為製造「兩個中國」,也強烈主張「劃峽而治」,「從金,馬撤軍」。一九五四年十二月美國與台灣當局簽署的「共同防禦條約」,就是只將台灣,澎湖列島「欽定」為「中華民國」的「領土」,而將金門,馬祖定位為台灣當局的「其他領土」,並在「換文」時聲明該「條約」的適用範圍局限於台、澎,而不包括金門,馬祖等沿海島嶼,明目張膽地製造「兩個中國」。後來,在一九五八年的「八.二三炮戰」中,杜勒斯又向蔣介石施加壓力,要蔣介石從金、馬「撤軍」,把台灣與大陸完全隔離開來,然後再利用聯合國「託管」台灣,以實現其「兩個中國」的陰謀。為了粉碎美國製造「劃峽而治」的陰謀,毛澤東下令「雙日不打炮」,以利蔣軍得到後勤補給,得以「長期固守」。後來,還決定停止了收復金,馬的軍事行動。蔣介石先生也從「雙日不打炮」中悟出毛澤東的政治意圖,對美國記者公開表示,「假如杜勒斯先生真的是說了那句話,即亦是片面的聲明」,「無接受的義務」,並宣稱堅決不從金,馬撤軍。毛,蔣兩位領袖的默契,粉碎了杜勒斯製造「兩個中國」的陰謀。

  為此,曾先後受到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接見的廖萬陲的「撤軍換撤彈論」,恐怕連對岸也不會感到興趣。實際上,「廈金特區」的議題,對岸就至今一直沒有開聲回應,只是媒體在那裡大炒特炒而已。

  另一個同樣是台灣媒體大炒特炒,大陸卻沉默以對的問題,是兩蔣靈柩遷葬大陸的問題。其實,早在大陸時期,蔣介石就為自己覓到百年之後的棲身之地,那就是在南京東郊鐘山南麓,國父孫中山的陵寢與明朝開國皇帝、太祖朱元璋陵寢孝陵之間的「正氣亭」。蔣介石曾對幕僚表示,希望自己百年之後也能安葬在中山陵附近,永遠陪伴孫總理。但墓地的地理位置很講究,相傳當年蔣介石自詡,比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高明一點,這裡應高於明孝陵;但不能與孫中山先生相比,此地應低於中山陵。「正氣亭」所在地正合乎此標準。此消息傳出後,一群建築商發起募捐,籌得建亭經費,動工修建了「正氣亭」。亭建好後,蔣介石曾多次到此視察,並對上址和亭的建築表示滿意。但未料兩年後蔣介紹就「倉惶辭廟」,渡海逃台,此後再也沒有機會再蒞舊地。不過,宋美齡生前在美國時曾向外界證實:「蔣公生前有遺願,回大陸,葬鐘山」。按兩蔣先生的意思,待「反攻大陸」成功之後,由其後人正式將其靈柩遷葬大陸,入土為安,落葉歸根。

  這也正是為何兩蔣分別在慈湖、大溪的靈柩,是以「浮厝」方式處理的原因。--按江浙一帶的習俗,人死在異鄉而又暫時未能歸葬老家的話,就先予浮厝方式處理。因此,兩蔣現時的靈柩,是離地三吋的,在四個角墊高。待「反攻大陸」成功後,就由其後人將整個靈柩遷回大陸安葬。

  但在此後,蔣家連續遭遇不幸,第三代蔣孝文、蔣孝武、蔣孝勇,以至章孝慈,都是在壯年早逝。有懂「風水」者向蔣家進言,這是因為兩蔣靈柩未能「入土為安」之故。長此下去,蔣家的後人還將會不得安寧。

  為此,蔣緯國將軍曾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籌劃將兩蔣靈柩遷回大陸安葬。其用意,除了是為了上述的「入土為安」之外,還因為他從李登輝與司馬遼太郎對談及訪美發表談話中,預感李登輝總將會走上「台獨」之路,並將會扶植民進黨上臺。倘此,後者必會對兩蔣進行報復,拆陵鞭屍。既然如此,不如及早將兩蔣靈柩遷回大陸,以避不測。

  蔣緯國將軍與友好組織了「遷陵」工作小組,並透過各種方式,向大陸有關方面表達了「遷陵」的意願,也在台灣地區透過舉行記者會等方式公佈了相關信息。這就把一個燙手山芋扔到了大陸有關方面的手中。後來,時任國台辦主任及海協常務副會長的唐樹備發表公開談話,表示歡迎兩蔣靈柩遷回大陸安葬,但不是在現時,而是待到兩岸統一之後。而且,墓地選址也不是在南京鐘山「正氣亭」,而是包括浙江奉化溪口、盧山在內的其他地方。

  當時兩岸間都有傳說,唐樹備之所以主張待兩岸統一後才考慮兩蔣遷靈問題,是因為擔心此時遷靈等於是割斷了聯繫兩岸間的一條重要臍帶。兩岸統一後,就無此之虞了。

  由此可見,金門的駐軍與兩蔣的靈柩一樣,都是聯繫兩岸的「臍帶」,在兩岸統一前,不能割斷。因此,所謂「金門撤軍論」,表面上是軍事問題,實質上是政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