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鎢鋼大王』廖萬隆於2010.5.22參加廈門大學經濟研究所60週年慶祝活動,對{海峽西岸經濟特區}的發展提出具體的見解與主張海西經濟特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2010.05.22 廖萬隆
「海西經濟特區」是中國大陸成形較晚的經濟特區,但是從規劃到至今,相對於其他經濟特區的發展,似乎沒有太大的績效,這一個離臺灣最接近的經濟特區,也是大陸十一五計畫的重頭戲之一,面對其他經濟特區的強勢競爭,該如何走出自己的路?
「海西經濟特區」就是指臺灣海峽以西,以福建為中心,向北擴及杭州,向南涵括廣東北部沿海地區,由於過去兩岸處於對峙的情況之下,福建省的基礎建設都以軍備為主,大型的經濟投資根本不敢投入,近年來,隨著兩岸關係的逐漸和緩,中國大陸當局希望籍由「海西經濟特區」吸引台資的資訊、石化、農業前往投資。然而,「海西經濟特區」自從喊出之後,始終雷聲大雨點小,到底「海西經濟特區」的發展面臨什麼樣的難題與挑戰?又該如何思考解決之道?
上有巨龍(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下有猛虎(以廣州為中心的珠三角)兩大之間難為小,我們要瞭解到海西經濟特區的特性再找出問題核心。福建省的地形都屬於山地丘陵,西有武夷山,根本阻絕與江西市場的聯繫,市場腹地受限,所以才有『閩道更比蜀道難』的書法。因此,整體來看,海西基本上是一個「震旦走廊」形態,北不如上海有長江三角洲及周邊的平原地區,以及長江向內陸延伸的市場與原料供給的效應;而南比不上廣州,同樣有珠江三角洲的廣大平原,以及珠江上游的東江、西江、北江串聯的腹地。因此,以先天的自然條件來看,福建省市場腹地狹小,又位於兩大經濟開發區的中間,自然成為經濟地理學上的邊陲地帶。在上有巨龍-長江盤踞,下有猛虎-廣州坐視,所有的經濟資源幾乎都被搶走,而長江發展出國際金融、高新科技、營運總部的企圖相當明顯;廣州則連結附近深圳等經濟開發區,儼然成為中國大陸最大的生產基地,製造業的密集度最高。「海西經濟特區」夾在中間,如果要朝向金融、物流產業發展,勢必沒有上海及長江三角洲的優勢,也吸引不了廠商進駐;如果要從製造業著手,整個產業供應鏈的完整度不如廣州及珠三角,更是無法吸引大型製造業進駐。所以,如果還朝向傳統經濟特區的發展模式來思維,「海西經濟特區」根本沒有發展的空間。
承認弱勢才有新路,對想要積極推動「海西經濟特區」的單位來說這是一個殘酷的事實評斷。但是,世界上有太多經濟發展條件不佳的地方,同樣能創造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績,例如島國日本,全國自然資源缺乏,卻成為世界一級的經濟強國;而臺灣只有彈丸之地,也能成為全球前20大的經濟體。因此,「海西經濟特區」的開發一定要有創新的、不同的發展想法,找出差異性,才能找出具體的優勢。
「海西經濟特區」要發展必須先認清幾個事實:
第一:它沒有發展金融中心的條件,因為世界各國的金融中心是伴隨著經濟發展及企業總部而生的,這方面的條件上海已經獨霸,所以海西只可能是企業的「先鋒營」,「大本營」肯定會落在上海之後。
第二:生產規模永遠不及廣州及周邊的工業區,除了上面提到的產業供應鏈問題之外,兩廣接近東盟國家,市場優勢也是無法取代的,所有生產製造廠商的聚集效應,使得海西想要分一杯羹都很難。
第三:海西生不逢時。雖然目前全球的資金還不虞匱乏,但是經過美國次級房貸及金融海嘯的衝擊加上許多債務國家的國債發生信用危機,全球資金的運轉已經不如過去來的大膽,因此要吸引大批的資金前來海西投資,投資人心態勢必相對保守。
第四:海西發展打出靠「平潭開發區」先行先試,還有相當的難度。2009年福建省提出了「以平潭綜合實驗區作為兩岸具體合作新試點」的構想,並投入大筆資金。但是,實際走訪平潭島之後,我認為「交通」會是最大的問題。平潭距離台灣新竹僅68海哩,卻要繞道廈門、福州。除非在海、陸、空交通可以直線暢通,才能建構往來的便利性。但勢必面臨敏感的政治問題。要開發平潭成為「兩岸經濟特區」目前的評價都過於樂觀。
找出差異與新優勢並承認自己的困境,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海西的優勢是什麼?大家都說它與臺灣最為接近,那海西就必須與臺灣合作發展在上海與廣州都沒有或是弱勢的產業。而海西的問題框架其實也和臺灣相類似,臺灣目前不也是積極需要區隔中國大陸經濟發展模式,找出自己的發展優勢。
「海西經濟特區」與臺灣之間的通道在兩門──金門與廈門,在這裏,兩岸之間的教育、資訊、商業訊息的互通最為便利,這的確是上海與廣州無法取得的海西優勢。在這個優勢下,海西與臺灣由競爭轉向合作才是突圍的硬道理。所以,就海西與臺灣的條件來看,應該往軟實力來發展,有三項可以合作發展的產業:
第一:知識經濟相關產業
臺灣的教育水準整齊,創造力又相當活潑,但市場腹地太小,所以必須往大陸市場發展,而這些知識經濟相關產業去上海,廣州勢必成為弱勢產業,沒有生存的空間,也不會有人重視。而海西有廈門大學等一流的學府,教育程度與文化素養的平均值也不輸上海、廣州,台、閩以【兩門】作為教育、知識的匯流中心,必定能在知識產業的研發上、通路上找出獨創的新模式帶動文化產業的發展。
第二:文化創意產業
文化創意產業在許多地區都列為發展專案之一,但是真正要發展成功,必須具備三個要素 一:文化深度 二:創意元素 三:科學技術。 以臺灣最為成功的文化創意產業的代表【法藍瓷】來說,除了將以代表中國傳統藝術的花鳥作為素材,來設計陶瓷作品,並成為國際瓷器藝術的第一品牌,其價值與國際影響力早就超過景德鎮。這些軟實力才應該是海西特區、甚至臺灣應該走的道路。有了豐富的知識匯聚,人才的素質自然提高,創意與研發的能力自然源源不斷。
第三:發展全球化企業的【研發中心】
這樣的定位明顯區隔了上海的金融中心與廣州的製造中心的產業定位,而這兩者的人才培育、產品研發、模組創新都可在「海西經濟特區」的研發中心創造出來,如此更提升了「海西經濟特區」的產業價值與國家整體經濟發展的地位。所以,簡單的說,研發中心的成功,將會使海西成為上海與廣州的腦力核心,也是主控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靈魂所在。
人才素質是海西成功的關鍵,投入教育與研發是地狹人稠的海西最有報酬率的投資。
總結:海西與臺灣的自由化與國際化,加強合作,整合華中、華南雙城合作,如此一來,海西將不再是中國大陸經濟邊陲,而是真正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