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論壇三:大藍海‧海西特區先行先試

主持:中研院院士 管中閔

主講:福建省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李閩榕

與談:富邦金控總經理 龔天行

春保集團總裁 廖萬隆(國民黨中常委)

工總理事長 陳武雄

廖萬隆對「海西特區先行先試」的見解:

海峽西岸經濟特區的來源與定義

今年五月,我有幸參加廈門大學經濟研究所成立六十週年的慶祝活動,談到「海峽西岸經濟特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的論壇,由於這是產官學界徹底思考「海西問題」的機會,我才知道「海西=對台工作」,在整個中國大陸改革開放計畫當中,「海峽西岸經濟特區」之所以能夠「中央級」的層次,就是要作為兩岸交流的「先行先試點」。

溫家寶說,中央全力支援「海峽西岸經濟區」在兩岸交流合作中發揮先行先試作用;通過商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ECFA,促進互利共贏,建立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拓展文化教育交流,共同弘揚中華文化。

參與「海西特區」規劃的中國社科院特聘顧問王洛林就說,中共中央決議裡面提出的“先行先試”,他說,這四個字確實對於福建來講,對於兩岸交流來講是一個「了不得的戰略決策」,除了擴大福建對外開放的步伐,也充分發揮福建的區位優勢,加快兩岸的合作交流。

從兩岸經濟的背景看海西

大陸的外匯存底US$2.45兆,是世界第一

台灣的外匯存底US$3500萬,是亞洲第三,僅次於大陸、日本。

以人均收入來看,大陸每人US$3600元/年

台灣每人US$16000元/年

以台灣的經驗,當人均達到US$3000元的時候,人民的消費力就會產生變化。以台灣為例,人均所有US$3000元以上的時候,證券市場蓬勃發展,也從中下等收入邁向中上收入的發展中國家,意味國家經濟發展成長空間未來將有更多的金融與證券投資的需求。

2009年5月4日,中國國務院通過「關於支持福建省加速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將「海西經濟區」作為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試區域,推動建立兩岸金融監理合作機制,在此機制下批准了台灣證券、銀行、保險機構在福建設立分支機構或參股福建金融事業的辦法,為海西的發展方向又找到一個新的方向。連續兩屆在廈門舉辦的「海峽論壇」,那段期間,幾乎整個福建的大城市,到處都是台灣人。

我是福建漳州人,祖先三百年前來到台灣,我二十幾年前回到廈門、漳州開始投資,「春保鎢鋼」從台北淡水起家,從經國先生鼓勵創業,給我創業貸款,到我親自到北京面見鄧小平先生,他鼓勵我發展有色金屬工業,我選擇在「人親土親」的廈門、漳州等地開始設廠投資,如果說這兩年才開始「海西先行先試」,我算是「前段班」,20幾年前就已經先行先試,開始了兩岸交流、兩岸投資。

海西特區的現況

海西經濟區涵蓋的的範圍包括:福建全省、浙江省福建福州廈門泉州漳州龍岩莆田三明南平寧德以及福建周邊的浙江溫州麗水衢州;江西上饒鷹潭撫州贛州;廣東梅州潮州汕頭揭陽,面積26萬平方公里,人口6000~8000萬人,經濟規模2兆人民幣(US$3000億)。

我常常告訴一些第一次去廈門的台灣鄉親,20年前的金門,比廈門還要繁榮,20年後,廈門已經直逼台北,金門還在原地踏步。這就是建設。海西因為肩負「對台工作」的使命,這幾年來的建設特別快。我個人感觸也特別深。

在福建海西特區,這幾十年發展下來,也有不少成功的台商,我自己是現任的「漳州台商協會會長」,在漳州,有供應中國重要電源的台塑華暘電廠、小家電的燦坤實業、天福茗茶、統一馬口鐵、泰山食品等等,都是大家口中的「中國概念股」、「中國收成股」。在我的廈門廠鄰居,有正新輪胎,往北還有東風汽車、冠捷科技,許多指標性的成功台商,因為選擇在海西落腳,我們也都見證了從小三通到現在全面直航的方便。

不過,同樣是「台商」,我常常覺得在福建投資很像「小媳婦」,就地理位置與發展,海西北面有大家的目光焦點的「貴妃」上海,以及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往南有最早開發的「太后」東莞、深圳,也就是以廣州為中心的珠三角。

福建的地形都屬於山地丘陵,西有武夷山,根本阻絕與江西市場的聯繫,市場腹地受限,所以才有『閩道更比蜀道難』的說法。以先天的自然條件來看,福建市場腹地狹小,又位於兩大經濟開發區的中間,成為經濟地理學上的邊陲地帶。長三角發展出國際金融、高新科技、營運總部的企圖相當明顯;珠三角則連結附近深圳等經濟開發區,儼然成為中國大陸最大的生產基地,製造業的密集度最高。

「海西經濟特區」夾在中間,如果要朝向金融、物流產業發展,勢必沒有上海及長江三角洲的優勢,也吸引不了廠商進駐;如果要從製造業著手,整個產業供應鏈的完整度不如廣州及珠三角,更是無法吸引大型製造業進駐。所以,如果還朝向傳統經濟特區的發展模式來思維,「海西經濟特區」根本沒有發展的空間。

最近,我參觀過幾個「海西重點特區」,例如2009年7月通過的「福州(平潭)綜合實驗區」、「漳州古雷半島石化產業專區」,以及目前積極建設中的大瞪島、小瞪島,這些地方都積極在對台招商。可是,很多規劃都是「表相大於實質」,像平潭要發展成「免稅島」,恐怕五年、十年都還作不到。

台灣人如何看待海西

1. 海西資源+台灣競爭力優勢,才能強化海西的發展。

2. 政府既定的政策,利用所有資源建設海西,配合國家政策積極發展交流,包括能源、環保等公共建設,上述投資建設仍需要大量的資金,讓海西發展出現另外一特色,就是要提供更多的融資管道。

3. 藉由兩岸合資成立海峽交流基金來發展海西的硬、軟體,或是以「海峽投資基金」的方式,協助海西相關建設與投資。

海西鄰近台灣,與台灣交流頻繁,生佸習性、產業結構接近,多屬中小型傳統製造業與民生產業為主。海峽西岸經濟區可作為ECFA的特定先行先試區域,兩岸簽署MOU、ECFA之後,台灣的金融業加速進入福建,發展各種零售、商貿及個別客製化的內需產業。台商可藉由閩台的地緣關係、血緣接近、文化相通,全力發展經濟。

對台灣而言:不應該差一大截

1.馬總統:「面對現實、擱置爭議,兩岸共同營造『未來黃金十年』」

馬總統在就職兩週年的時候承諾要「打造黃金十年」,對內提升台灣的競爭力與文化優勢,外求兩岸和平發展,開拓台灣國際空間。在這樣的基礎上,海峽西岸經濟特區是可以發展的重點方向。畢竟,「三個台灣人有一個是漳州人,兩個是閩南人」,發展「閩南金三角」成為台灣擴展國際市場的空間,不僅對台灣的產業有利,如果可以適度發展台灣的港口貿易,讓台北港、台中港、高雄港成為兩岸經貿的轉運站,發展「MIT(Made in Taiwan)」的品牌與產業,在ECFA架構下,台灣的產業真的是不得了。

2.建立「台灣的海西」,讓台灣富起來,就從金門開始做起:我每個星期走小三通回到台灣開中常會,一次在機門的羊腸小徑坐著計程車,心裡頭就感嘆為何金門都沒有建設、沒有進步。金門靠一個「高樑酒」,每年有數十億的盈餘繳庫,但是,自己都沒有建設。之前,「金門大學」升格,對外宣布將積極招收陸生,我認為如果沒有大舉建設,發展金門的休閒觀光、文創產業,把金門當作「台灣的海西」,「閩南金三角」先行先試的據點,才能讓大家看到台灣方面全力拼經濟的決心。